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202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發展依巴谷衛星及蓋亞任務的天文學家

  • 上版日期:111-05-27

202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在5月24日公布得獎名單,頒給瑞典隆德大學天文學及理論物理系退休教授萊納特.林德格倫(Lennart Lindegren),以及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物理學院客座教授邁克爾.佩里曼(Michael Perryman),以表彰他們對天體測量學(astrometry)的貢獻。他們主導歐洲太空總署(ESA)天文測量學的衛星,依巴谷(Hipparcos)及蓋亞(Gaia)任務。
 
天文測量學是相當古老的天文學,主要是測量恆星的在天球位置,進而得到恆星距離和動態,甚至是恆星實際亮度等資訊。一般是測量恆星的周年視差,由於恆星距離越遠視差越小,以及受到大氣擾動影響,只能精確測量數百光年內的恆星。因此,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衛星觀測恆星視差技術,以避開大氣擾動影響。在1989年8月升空的依巴谷是ESA首座專門進行天文測量學的衛星,其全名為「高精度視差採集衛星」(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), 攜帶口徑29公分,焦長1.4公尺的主鏡。前期測量120,000顆恆星,它們的位置精度達2至4毫角秒;後期測量400,000顆恆星,位置精確度約20至30毫角秒,之後在1993年3月除役。蓋亞是依巴谷衛星後繼計畫,在2013年12月升空,2014年1月到達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點( L2),並且執行任務至今。它攜帶兩座口徑1.45 x 0.5公尺主鏡的望遠鏡,工作模式與依巴谷衛星相似,但精度提高了一百倍。蓋亞任務可觀測到最暗為20等的天體,建立銀河系極高解析度立體星圖與恆星的運動方向,可以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。
 
「邵逸夫獎」在2004年開始頒發,分別為天文學、生命科學與醫學、數學科學等三項獎項。每年頒獎一次,提供每一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。邵逸夫天文學新聞稿說明:萊納特.林德格倫在依巴谷的設計上提出許多構想,也是負責分析依巴谷數據的兩個獨立團隊中其中的主管。邁克爾.佩里曼曾任職依巴谷科學團隊的主席,也在2001至2008年間擔任蓋亞科學團隊的主席。兩位在九十年代提出蓋亞的構想,在其科學及技術上的設計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因此,2022年天文學由這兩位天文學家獲得。(編譯/李瑾)
得獎者
圖說:得獎者:瑞典隆德大學天文學及理論物理系退休教授萊納特.林德格倫(右),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物理學院客座教授邁克爾.佩里曼(左)

資料來源:邵逸夫天文學獎網站